计算机网络导论第三弹
寻光 2019-07-01 万维网HTTPOSI七层模型
# 万维网(World Wide Web)
万维网的本质还是程序,但这个程序需要配合浏览器使用
页面是构成万维网的基本单位,页面中存在大量的超链接(见下),这些超链接使得每个页面相互连接,这也是万维网的由来。
# 超链接
# 需求
当需要查看其他信息时,早期计算机只能从文件系统手动打开或者输入URL(见下)。
# 定义
去往其他页面的链接,存在这种链接的文本被称之为超文本
# URL
统一资源定位器,通常用于描述网页和文件的位置。
# HTTP
超文本传输协议,当计算机访问到服务器后,要在这个协议下获得具体的页面。
第一个 HTTP 版本只有一个”GET”指令,后面的版本逐步添加了状态码
# 常见状态码
- 200 - 请求成功
- 301 - 资源(网页等)被永久转移到其它 URL
- 404 - 请求的资源(网页等)不存在
- 500 - 内部服务器错误
# HTML
超文本标记语言,现代网页的“骨架”。
这是一个简单的页面,里面用到了 h1,h2 标签,a 标签,ol 标签等等。具体标签功能请前往菜鸟教程 (opens new window)查看。
要让网页实现复杂的功能单单依靠 HTML 是不够的,还需要 CSS 和 JavaScript。
# 第一个浏览器和服务器
诞生于 1990 年,开发者是 Tim Berners-Lee(前端祖师爷啊),URL,HTML,以及 HTTP 都是他建立的。
1991 年发布,万维网由此诞生!
万维网的标准是开放的,因此所有人都可以为其开发浏览器和服务器。
# 搜索引擎
# 需求
最开始人们为了便于查询信息创建了网页链接目录(网站导航),但随着页面规模的扩大想快速找到特定页面变得越来越困难。
# 组成
- 爬虫。一个跟着链接到处跑的软件,每当看到新链接,就会将其添加到自己的列表中。
- 索引。用于记录访问的网页上出现过哪些词。
- 查询索引的算法。Google 早期由于其出色的搜索算法而出名。
# 网络中立性
是一种原则,要求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以及政府应平等的处理所有互联网信息。目前仍处于争论之中。
# OSI 七层模型
从下向上依次为
- 物理层:线路里的点信号,无线网络里的无限信号
- 数据链路层:负责操作物理层。其中有 mac 地址,碰撞检测,指数退避以及其他的底层协议。
- 网络层:操作数据链路层。负责报文交换和路由问题。
- 传输层:负责计算机间的信息传输,UDP 和 TCP 运作在这一层。
- 会话层:会话层会使用 UDP 和 TCP 来创建连接,传递信息,关闭连接。
- 表示层:表示层负责将数据转换为用户或应用程序需要的格式。
- 应用程序层:为应用程序提供接口,负责应用间的消息传递。如 HTTP,SSH